了解详细
球墨铸铁(Ductile Iron)因其石墨呈球状分布,具有优异的力学性能(如高强度、良好的塑性和韧性),常通过热处理进一步优化组织与性能。
目的:消除铸造应力、降低硬度、改善切削加工性,或获得铁素体基体以提高塑性。
工艺分类:
完全退火:加热至900-950℃(奥氏体化),缓冷至600℃以下,获得铁素体+球状石墨。
低温退火:加热至720-760℃(共析温度以下),保温后缓冷,主要用于去应力。
目的:提高强度、硬度和耐磨性,获得珠光体基体组织。
工艺:加热至880-920℃(奥氏体化),空冷或风冷,得到珠光体(70%以上)+少量铁素体。
注意:厚壁件需控制冷却速度,避免心部出现铁素体。
目的:显著提高强度、硬度及综合力学性能。
工艺:
淬火:加热至850-900℃后油淬或聚合物淬火,得到马氏体组织(硬度可达HRC 50-60)。
回火:在550-600℃回火,转化为回火索氏体,平衡韧性与硬度(HRC 25-35)。
应用:适用于要求高耐磨性及抗疲劳的零件(如曲轴、齿轮)。
目的:获得贝氏体组织,兼具高强度、韧性和耐磨性(抗拉强度可达1000-1600 MPa)。
工艺:
奥氏体化(850-950℃)后快速转入250-400℃盐浴等温60-120分钟。
直接空冷至室温,避免马氏体转变。
优势:变形小、无需回火,适用于复杂形状件(如齿轮、连杆)。
感应淬火(Induction Hardening):
对齿面、轴颈等局部加热后淬火,表面硬度达HRC 55-60,心部保持韧性。
激光/火焰淬火:用于局部耐磨性提升。
目的:消除机加工或焊接后的残余应力,防止变形开裂。
工艺:500-600℃保温2-4小时,缓冷至室温。
目的:消除白口组织(共晶渗碳体),改善塑性。
工艺:加热至950℃以上保温,使渗碳体分解为石墨+铁素体,缓冷至700℃以下。
热处理工艺需根据零件用途、基体组织需求及成本综合选择:
高韧性需求:退火获得铁素体基体。
高强度需求:正火或淬火+回火。
综合性能最优:等温淬火(但成本较高)。
局部强化:表面淬火。
球墨铸铁导热性差,加热需缓慢(尤其大件),避免热应力开裂。
淬火时优先选用油或聚合物介质,水淬易开裂。
严格控制奥氏体化温度和时间,防止晶粒粗大或球状石墨退化。
平台信息提交-隐私协议
· 隐私政策
暂无内容